> 文章列表 > “上心应寤寐”的出处是哪里

“上心应寤寐”的出处是哪里

主题观点提取:
文章通过送别知县苏祕丞的诗句,展现了对其治理才能和品德的高度评价。李覯在诗中表达了对苏祕丞的敬佩,认为他聪明、正直,并且能够处理好刑罚,保持社会稳定和公正。同时,诗中还透露了对苏祕丞文化教育贡献的认可,以及对他未来发展的期待。

思维拓展引导:
1. 治理能力的价值:李覯的诗句提醒我们,一个优秀的治理者不仅需要聪明和正直,还需要能够平衡法律与人性,以实现社会的长期和谐与公正。

2. 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性:苏祕丞重视文化教育和农桑事业,这表明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中,文化和道德的培养对于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至关重要。

3. 对人才的尊重:诗中的赞美和对苏祕丞未来的期望,反映了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对于优秀人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高期望。

4. 个人成就与社会贡献:苏祕丞虽然任期不长,但他的成就已经显露,这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即使是短期的贡献也不应被忽视。

5. 持续进步的态度:诗人鼓励苏祕丞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这一点对于每个人都是适用的。不论在任何职位,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都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关键。

通过这样的思维拓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激励我们不断追求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上心应寤寐”的出处是哪里

“上心应寤寐”出自宋代李覯的《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

“上心应寤寐”全诗

《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

宋代 李覯

大邑南城,唯君治道行。

何曾设鉤距,到底是聪明。

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

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知廉士,农桑学颂声。

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

还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

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李覯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

何曾设鉤距,到底是聪明。

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

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知廉士,农桑学颂声。

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

还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

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中文译文:

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

大邑即南城,只有您治理道德行为。

从未设下陷阱,终究是聪明的。

邪恶被鼎力压制,鹰飞鸟散惊扰。

假装贫穷多自嘲,知晓严刑亦能保持平和。

府史了解廉洁的士人,农桑事业学有佳声。

在官位上不久,卓越的成就已经显露。

经过岭路抵达庾州,喜得英才图景。

回报天地的幸福,日渐净化陋俗。

熟谙技艺并非没有用武之地,灵活运用具备独到之处。

心怀上进应夜以继日,美好的器物等待着载入史册之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李覯所作,题为《送知县苏祕丞移英州》。诗中描述了作者送别知县苏祕丞前往英州的情景,以及对其治理才能和品德的赞美。

诗人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苏祕丞的赞美和祝福。苏祕丞治理南城,没有设下陷阱,展现出聪明才智,能够识别并克制邪恶势力,使得社会安定。苏祕丞不仅能够保持正直,也知道如何处理刑罚,保持平和公正。诗人对于苏祕丞的才德充满敬佩和赞赏。

诗中还描绘了苏祕丞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府史了解到他对廉洁的士人和农桑事业的认可,他在官位上任期虽短,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人认为苏祕丞的到来将给庾州带来喜悦,并且希望他能够回报社会,带来幸福,逐渐净化社会陋习。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苏祕丞的期望,他希望苏祕丞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艺,创造出独特的成就。诗人认为苏祕丞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彝器待书名一句则意味着他希望苏祕丞的才华和贡献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苏祕丞的崇敬和赞美。诗人赞扬了苏祕丞的治理才能和品德,同时对他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整首诗以送别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廉官员和社会净化的愿望,同时展现了对人才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职业装定制